褐色蒂腐病在果实贮藏期极为普遍发生,是由柑橘树脂病菌侵染成熟果实引起的病害。发病多在果蒂部位开始,初呈水渍状腐烂,圆形斑,黄褐色,并逐渐向果肩、果腰扩展,与黑色蒂腐病很相似。后变为褐色至深褐色,病部果皮革质,有韧性,手指轻压不易破裂,通常无黏液流出。病斑边缘呈波纹状,深褐色。在向脐部扩展中,果心腐烂较果皮快,当果皮变色扩大至果面的1/3-1/2时,果心已全部腐烂,故称“穿心烂”,最后全果腐烂。在病部表面,有时生长白色菌丝体,并散生黑色小粒(分生孢子器)。
(1)农业防治:加强栽培管理,增强树势,并做好防寒、防晒等。
(2)化学防治:可用25%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,43%戊唑醇悬浮剂3500倍、25%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,12.5%氟环唑悬浮剂2000倍液等。
柑橘褐色蒂腐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枯枝、病树干及死树皮上越冬,病部上的分生孢子器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。由风雨和昆虫传播。当果蒂形成离层的时候,病菌从蒂中部的维管束侵入或从果柄的剪口侵入,贮藏运输期间的病果,是来自田间已被侵染的果实。高温高湿条件下,发病快且严重。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7-28℃,在20℃以下或35℃以上,腐烂较慢,在58℃时不易腐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