柿绵蚧

危害症状
柿绵蚧属于同翅目粉蚧科, 又称柿绒蚧、柿毛毡蚧、俗称树虱子, 很难根除。主要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刺吸汁液危害, 果实、枝梢、叶片上发生较多 ;严重时枝干、缝隙处也有发生 。果实受害, 幼果至成熟果上均可发生, 初期果面上产生黄绿色小斑点, 逐渐变黑褐色至黑色, 多凹陷, 严重时果实提前变软脱落, 影响产量与品质。枝梢受害, 多形成黑色斑点, 严重时导致枝条枯死。叶片受害常形成多角形黑斑, 叶脉受害病叶多扭曲畸形, 严重导致叶片早期脱落。
防治方案
(1)清园 秋冬季节结合冬管, 进行1次全面、详细的清园。剪除虫枝, 集中烧毁, 树干刷白。 (2)休眠期防治 在萌芽前进行防治效果好, 杀虫彻底, 明显减轻萌芽后的发生和危害, 必须抓紧在萌芽前喷药防治, 以提高防治效果;在“大寒”到“立春”期间, 即1月下旬~2月上旬之间, 全面喷施1次3~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%石硫合剂晶体40~60倍液, 杀灭越冬若虫;特别严重的果园, 也可在发芽前喷施40%杀扑磷乳油800~1 000倍液, 或1 000倍48%毒死蜱+1 000倍48%毒死蜱+1 000倍40%氧化乐果混合液, 均匀喷湿树冠内外所有的技条和树干, 以开始有水珠往下滴为宜, 能将吸附在树干、树杈和枝条上的介壳虫若虫在萌芽之前杀死, 杀虫率高达85%以上。 (3)生长期防治 3月底~4月初, 越冬若虫出蛰后但尚未形成蜡壳前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;另外, 各代若虫孵化盛期也是各代防治的用药关键, 其中第1、2代若虫的防治非常重要。一般果园抓住前3次用药, 即可控制全年危害。常用药剂有40%杀扑磷乳油, 且具有强烈的渗透性, 但不具有内吸传导作用, 可以透过叶面渗透到叶背杀死目标害虫, 在植物表面形成有效成分储备层对其产生长期保护作用。对介壳虫成虫和若虫都有优异的防治效果, 持效期可达30 d, 在开花前若虫盛发期施药, 不仅效果好且用药量较少, 还可以节省成本, 一般只需喷1次药就能获得杀虫、杀卵的良好效果。喷雾时要周到均匀, 全树都能均匀受药。应避免在花后期喷雾, 以免引起药害, 使用时间以开花前为宜, 使用浓度不能随意加大, 以1 200~1 500倍液为宜, 否则会引起褐色叶斑。可选用48%毒死蜱乳油, 或40%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, 或5%啶虫脒乳油1 000倍液, 或20%甲氰菊酯乳油1 200~1 500倍液, 蜡壳形成后可喷800~1 000倍液蜡蚧灵溶液, 喷药时要均匀周到, 沐浴式喷雾效果最好, 能灭杀吸附在枝叶上的介壳虫。
形态特征
雌成虫椭圆形, 体长1.5 mm, 宽1 mm, 紫红色, 体背有圆锥状刺毛, 腹部边缘有白色弯曲的细毛状拉丝, 成熟时虫体包被在毛毯状囊中, 蜡囊白色, 椭圆形, 似紫红色, 翅污白色, 腹末有1根小性刺和1双长蜡丝, 卵大米粒, 长3 mm, 宽2 mm。介壳前端椭圆形, 背面隆起, 尾部卵囊由白色絮状蜡质构成, 表面有稀疏的白色蜡毛。雄成虫体长约1.2 mm, 翅展2 mm, 体紫红色, 卵圆形, 长0.3~0.4 mm, 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及蜡丝。若虫紫红色, 扁椭圆形, 体侧有长短不一的刺状突起, 越冬若虫体长约0.5 mm。
生活习性
以若虫在1年生枝基部, 3~4年生枝的粗皮裂缝、树干的粗皮缝隙越冬。越冬若虫初蛰, 爬至嫩枝、叶柄及叶背面吸食汁液, 并逐渐形成蜡被。5月上中旬发育至成虫, 交尾后雌虫体背面逐渐形成卵囊, 并开始产卵, 随着卵的不断产出, 虫体逐渐向前方缩小, 卵期12~21 d, 各代卵孵化盛期约在6月上中旬、7月上中旬、8月上中旬、9月上中旬。各代发生不整齐, 世代重叠严重, 第1、2代主要危害叶片及1、2年生枝条;第3、4代主要危害果实, 以第3代危害最重;第4代若虫于10月上中旬陆续转移至枝条、树干上越冬。

扫描二维码

感知农服新体验

大丰收农服平台

全国客服热线

400 9677 168

回到顶部

联系我们